据相关知情人士透露,国家级招采平台和各地现有的招采平台的角色、功能定位也是此次座谈会的内容之一。我国经济发展的差异化决定了各地的医疗水平、支付能力、用药结构有着巨大差异,相应的,在药品招采上也呈现出不同的模式和特点。省级招采平台一方面使得企业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参与各地的招采项目,另一方面也给了企业一定的缓冲空间,能够保证企业有生存空间。
因此,有业内人士给出了这样一个观点:“现在各地药品采购政策差异很大,采购操作多样化、定价多样性,相当于把市场分割了,很难形成全国统一的大市场。且从省级到县级都设有招标机构,也导致行政资源出现巨大浪费。”对此,三位专家都表示基本认同,但也强调,建立全国统一招采平台并不意味着这些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吴炳洪说,全国药品耗材招标采购平台是双刃剑,荡平各地行政壁垒,拢收全国市场,自然可以形成全国统一的大市场,不过信息进一步透明以后依靠各地特色关系维持的市场也会被“统一”。对于市场管理不规范的企业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而对于市场管理,包括价格管理、准入管理很完善的企业来说,全国大市场已是事实。
张明也表示,虽然名目繁多的招采项目确实浪费了大量的资源,甚至不排除权力寻租的嫌疑,但正是因为各地的积极尝试使得药品走上了一条虽然不完全合理,但确实在降价的道路。实际上,在信息化和物流高度发达的今天,药品价格全国一盘棋已经是不可扭转的趋势。全国药品招标采购平台的建立是早晚的事,也必将解决多、小、散、乱的招标格局。
对于全国统一招采平台建立以后,是否会取代现有的省级招采平台,三位专家也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卢传勇和张明都表示,目前暂时不会替代,全国平台建立初期的定位应该是一个共享的平台,通过数据展示间接实现引导各地政策调整的目的,使之最终趋于合理。初期的全国平台就像一个公开的账本,谁都能看,互相借鉴,互相监督。
吴炳洪则表示,理论上是需要替代的,之后由全国药品招标采购平台分配接口给地方使用,形成各地分区。但现实是,全国各省份的招标平台,以及近年来崛起的GPO,都已经在竞争中取得一定的市场控制力,如果从“市场占有率”的概念看,全国药品耗材招标采购平台还没开始。
对于吴炳洪的观点,笔者表示认同。虽然建立全国药品招采平台的方向是好的,但后面的执行落地还面临着从全国到各省份落地的重重困难,并不是那么简单就能够实现。从业界流传的此次座谈会的内容也可以看出,全国平台的建立还处于讨论阶段,虽有迹象却未开始。
但不可否认的是,全国统一药品招采已是大势所趋,若是该平台一旦建立,药企参与招标采购必将迎来巨大改变。卢传勇便说道,若是平台建立,未来药企参与药品招标的手续和时间成本可能降低,但是行政成本不一定会下降。从各省级提升到国家层面统一招标,企业在产品市场定位、价格体系平衡、营销策略与规划上,需要面临作出全国一盘棋的重大调整问题,而不再是以往碎片化招标时代的“舍与得”的选择性问题,企业面临“一失足成千古恨”的重大风险挑战,国采对于药品生产企业的战略规划具有更高的挑战性。
对于即将到来的风险与挑战,药企应趁早做足准备。吴炳洪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全国药品耗材招标采购平台的建立应该是伴随‘4+7’政策的推行而形成的,但在‘4+7’政策的影响下,药企首先要对未来的营销模式进行重新思考,然后才是参与药品招标的战略思考。不过,‘春天’与‘冬天’只是相对于谁来说而已,药企应该学习目前在市场管理、价格管理、准入管理等方面都很优秀的企业,提高自身素质以及抗风险能力。”
张明表示,未来的药品招标必然是规则更加明确合理,对人员的考验越来越小,对产品和企业的考验越来越大。新药、专利药当是利润的主要来源,普药竞争是白热化的。对于有能力的企业及早转型到新药的研发或引进,对内实现管理的高效和不必要支出的缩减。同时,未来全国平台的建立势必很大程度缩减药品利润空间,企业的药物推广和教育服务模式也应当转变,对医学人才的需求将大幅增加,从而在新药或专利期内快速实现转化并完成相应的教育,快速收割利润的同时,也为产品生命末期的渠道销售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