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邦良:全力奔跑
日期:2019/2/10
矛盾,是华东医药董事长李邦良身上最突出的特点。
他脸上总是笑吟吟的,员工们几乎没见他发过火。他说自己“性格内向,待人小心和善,做不了一把手”,但他在1992年任厂长之初立下军令状,三年不把业绩搞上去就下台。5年后,他把百令胶囊做到了一个亿。
他从浙江义乌乡下考进大学,在军事高校学火箭制造专业,也经历过文化大革命时下乡劳动。读书时学俄语,跟着电视硬是自学了英语,更难的事情都坚持了下来,但始终操着一口义乌口音,普通话学了这么多年,还是学不好。
他说华东医药最大的发展特色是稳健,也说自己的性格特征是不愿意冒险,但从25年前一手促成了华东与美国默沙东的合资,到如今向研发创新转型,每一步他都志在必得。
今年72岁的李邦良是浙江最大医药上市公司的掌舵者。在浙商中,通常有人用4个词总结因小商品市场而闻名全球的义乌商人:谦虚、勤奋、低调、共赢。而同时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的李邦良,又在四词基础上融进了他特有的管理方式和战略思维。于华东医药而言,与其说他是一个商人,倒不如说他是一个经营大师和精神指引。他的“要么唯一,要么第一”等六条经营理念,更像是一种态度宣言。在华东医药的年报里,“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历来居于首位,排在产品、人才、技术之前。华东医药董秘陈波说:“董事长是什么样的人,企业就是一个什么样的企业。李董的个人风格对华东的影响是深远的,公司的方方面面都打上了他思想的烙印。”
这样的李邦良,一旦他决定全力奔跑,没有人敢小看他身上积蓄的能量。
性格内向的一把手
华东医药至今还保留着一项传统:公司内不允许抽烟。需要抽烟的员工或来宾,必须下楼走上几百步,到厂区门外抽烟,再次进门还需要重新出示门禁卡。
这项传统从1992年开始,到现在维持了25年。当年,美国最大的医药公司默沙东在中国考察,寻找合资机会,华东医药位列被考察的6省市28家公司之中。彼时的美国默沙东,销售额是中国全部医药企业之和的2倍,而华东医药尚偏居一隅,即使是在杭州,都算不上大公司。
默沙东考察团队前后来访21次,历经2年,最终于1994年5月14日双方签订合资协议。当天就有香港媒体打来电话:为什么选中了你们?
李邦良答:“他们每次来不同的人考察,都会提出新的问题,下一次来,发现我们已经改正了。”
李邦良说其实考察团队盯的是细节。他这样告诉媒体:美国人说女厕所用蹲坑,对太太小姐们不尊重,下一次来,我们的厕所比宾馆还要豪华;他们对厂里抽烟有意见,我们几次开会禁不了,后来下了死命令,厂领导里的老烟枪带头戒烟,美国人再来,夸我们办事有魄力;为了接待考察团,我添了部当时还是稀罕货的大哥大,3万多元,特别重一个,用它随时和各车间联系,提高办事效率。美国人认为我们跟得上时代,观念新。
同样的话,李邦良在首次被评为“风云浙商”接受采访时再一次说起,只是隐去了当时内心的打鼓和惶恐。他后来说:“刚当上国有企业厂长,事情八字还没一撇就大手大脚造高级厕所、买大哥大,乱掼派头,很犯忌的。但要做事情,只好硬着头皮上。”
李邦良说自己是“性格内向,待人小心和善”。成长的经历让他待人接事保持着感恩之心。他是家里的老三,有两个姐姐、两个弟弟,因为贫困,母亲让成绩好可以读大学的大姐去读中专,并承担李邦良的学费。赶上三年自然灾害,家里没有粮食吃,只有读重点中学的李邦良每月有30斤城市居民粮食,李邦良每天省下半斤米,装在袜子里,跑3里路送回家里,再赶回来上课。高中时,他从不与人争吵,同学都叫他“菩萨头”。
保送进大学、下乡、火箭制造专业出身却被分配到药厂当工人,无论外人看来是好是坏,李邦良总说自己抓住了机遇。很少有人想到心态平和、与世无争的李邦良会成为一把手,并掌管华东医药25年。他多次称自己“被逼上梁山”。内向加上执着,让李邦良成了“一根筋”,而魄力和实力也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来。
1983年,李邦良受命担任制药厂动力车间主任兼设备科科长。当时的动力车间纪律涣散、效率低下,被公认是全厂最差的车间。李邦良在心里说:“做一行就要专一行,车间主任我也要当得最好。”他先是开办机械制图学习班,把自己当工人时钻研的真本事教给工人,这无形中提高了自己的威信。由于动力车间忙闲不均,大修忙起来没日没夜,机器正常运转时就闲了下来,是非也跟着增多。李邦良就在厂外接加工业务,找事情给部下做,在厂里搞起了承包制和责任制,车间收入也跟着增多。当年,李邦良所在的车间被评为杭州市先进车间。
一旦看准了机会,他会拼命抓住。“人都是逼出来的”,李邦良说,“我不愿意当厂长,我把车间搞好就行了。当时的厂长和书记不和,我经常在中间做协调,当时就觉得当厂长很困难。”李邦良犹豫了一个月,最终接了这个担子,但他要求“党政一把抓”,厂长、书记一身兼,统一指挥。这也就有了后来的军令状、中美合资以及百令万里行。
极速前进
现在,李邦良觉得下一个机遇来临了,华东医药要整体向研发创新转型。
李邦良2018年初在公司科研创新工作会议上对员工说:“世界变化很快,中国变化也很快,我感觉到危机重重,压力很大,同时又感觉到希望很大、机会很多。中国在发展了,不是要做制造大国,而是要当创新大国,这个步伐不跟上去,我们要落后。不看透形势,我们只能做仿制药,可能接下来连做好的仿制药的资格都轮不到我们。”
他不是在凭空感慨。华东新药研究院下有一个信息情报部,每月都会向公司主要领导通报国内外科研进展。一个月前的信息显示,国内9个本土药企共转让9个产品给跨国药企,累计转让金额超过60亿美元。李邦良说:“这是历史在逆转。”
“一根筋”的劲头又上来了。他说:“一定要把科研搞上去。用5加2、白加黑的精神去搞科研才行。”他提出要求:经过第二次转型,华东医药要成为一个以创新药为主的企业,这是根本目标。
然而转型又谈何容易?
从一个以仿制药和中药为主的企业转型到以创新药为主,意味着科研、营销、市场全面转型。而这也正是李邦良所要求的:思想、组织、人才、技术全面转型,一切以科研为中心。无论是接受采访还是公司内部发言,李邦良都毫不掩饰对毛泽东思想的笃信,即集中精力打歼灭战,抓住主要矛盾和主要问题。他说:“中国有很多大项目能建成,中国高铁能建成,美国高铁却建不起来,什么原因?就是中国统一指挥,全国一盘棋。”
25年前抓营销和“百令万里行”的成功是前期已经实现的成功案例。他再次喊出“不分你我抓科研”,要求员工学习新技术、新知识、新信息,跟上公司转型步伐。
李邦良勤奋,也要求员工加强学习。他曾经亲自抓营销,“营销是我自己拼出来、学出来的”;现在他亲自抓研发,凡是FDA批准的新产品他都要看,“不懂我也要看,一遍看不懂,第二遍、第三遍一定能看懂。”他认为,非专业出身的好处之一,就是没有思想负担,敢于突破边界、突破极限去思考问题。而李邦良也确实曾经调工程部经理、人力资源部经理去负责大区营销。
如果没有外出事宜,李邦良早上8点会准时出现在办公室。采访当天,他的办公桌上还有一本打开着的管理学书籍和零散的笔记。李邦良说自己每年看的调研报告有几百本,无论是营销、管理还是科研,他都学,刻苦学。
熟悉他的人说,他一天到晚没有别的爱好,脑子里思考的全是企业经营、管理、研发、市场。华东医药总经理吕梁说:“晚上12点之前,我手机根本不敢调振动,必须得随时接电话,因为他有时候看一个报告,一个电话就给你打过来了。”
“执着,敬业。认准的目标,多少年都得干,再困难也得想办法把它做下来,这个办法不行,那就再找一个办法做。”吕梁这样评价自己的老板。
《爱丽丝梦游仙境》里有一句台词传播甚广:在我们这个地方,你必须不停地奔跑,才能留在原地。“之前我以为这是童话,后来才意识到这是现实。市场千变万化,奋斗路上不能停息。”李邦良说:“转型很痛苦。但拼吧!路就是这么闯出来的。”
信息来源:E药经理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