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释放改革信号,考验“量”、“价”、“质” 的关系
我们可以将此次的带量采购理解为,医保牵头,组织区域及公立医院联盟联合采购,发挥支付杠杆,以确立质量和价格关系(过一致性评价品种和原研品种)、以及价格和采购数量关系,探索医保支付标准的落地。采购方明确承诺采购的量,同时也给未入围的品种足够的压力,可谓意义重大。
2. 意志坚定,明确主体、责任分工和实施路径
“国家组织、联盟采购、平台操作”是此次带量采购的主要思路。国家组织意味着医保局是制度的制定和监督主体,不会进场参与;采购主体是“4+7”个省市的公立医疗机构(未来将是地区联盟或医联体组织);平台操作是指在省级或其他采购平台上完成挂网工作,保证公开透明性。
3. 落地配套,步步为营,落实各项保障措施
带量采购的后续药品采购、使用尤为关键。为了打消药企的后顾之忧,确保产品质量和资金回款,医保局将医保基金提前预付给医疗机构用于付款。
带量采购还与支付方式改革息息相关。带量采购的保障措施还包括如何激励医院使用带量采购品种,提高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同时建立监督保障机制等。若支付标准想要发挥利益调节作用,医院就要在平台上参与公平的市场交易。医院若想盈利,必须提高治疗水平,降低病种治疗的实际成本,药价的降低是其中重要的一块;市场交易产生真实价格,价格趋于正常水平。各方可能还需要至少2-3年的准备时间,逐步进行医保支付标准的改革。
在带量采购、支付标准和支付方式改革的多方作用下,挤压药价虚高的灰色地带,促进药价回归理性,同时,也鼓励医生的用药选择和医院的用药结构得到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