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高度关注4+7带量采购?8点思考
日期:2018/11/24
医药云端工作室:挖掘趋势中的价值
4+7带量采购,涉及11个城市(4个直辖市,7个副省级城市),按相关数据,11城市药品市场份额大约在24.8%左右,11城市31品种年销售额大约在70亿元左右(国海证券统计为占全国药品总盘子的2%)
照理说,这70亿销售在全国1.7万亿的药品总盘子微乎其微,但为何受到如此高的关注度?
之所以高度关注,关键是这几点:
1、下马威
医保局首次亮相后的大规模采购,一上来就是11个大城市的跨区域带量采购,说是杀价下马威也不过分;
2、具有风向标意义
未来药品采购会不会照此思路进行?会不会更大规模(数量)、更大范围(甚至全国)?以后都采取带量采购的方式?量能不能保证?回款结算能否保证?医保支付标准如何制定?
而这这一系列的追问都是行业高度重视的,也是药品采购发展极为重要的方向性动作。业界猜测伴随着带量采购的每一次消息流出和正式公告刷屏,其意义超过了4+7带量采购31个品种本身;
3、专利悬崖效应即将发生
长期以来,过了专利期的原研药一直在招标享受超国民待遇,并未体现专利悬崖效应。
而随着一致性评价的开展,通过评价的仿制药越来越多,4+7带量采购体现的不分竞价组、合并剂型、以价换量的方式,使得国产药品有了同台竞技的机会。原研药也将在市场竞争下面临不得不降价的窘境,这是前所未有的情况,意义非凡;
4、击穿价格底线
对于企业而言,左右为难,被迫降价后的随后发生的全国性价格联动,11个城市的市场价格被放大到全国,价格底线被击穿的可能性很大,价格体系崩溃,产品也意味着完了;
5、失去4+7带量采购意味着失去11城市市场
不降价或降价不到位而导致的掉标,理论上只是失去11个城市带量采购项目中的那点数量,根据规则,其余份额还可以从之前的省标中获取。但从实践来看,医疗机构遴选一个药品并有至少12个月的采购和使用,轻易不会换其他同类品种。失去4+7带量采购项目,基本上也失去了11个城市的所有医院份额;
6、某些药企对带量采购品种依存度较大,落标风险巨大
一些相关企业的品种在31个里面,依赖性较大,比如赛诺菲的波立维,辉瑞的立普妥、络活喜等,这些年在国内市场捞金无数,市场份额也很大,万一掉标,虽然对企业来说还不到伤筋动骨的地步,但对相关业务部门而言,轻则裁人,重则裁撤整个部门。
而对于国内企业来说,对这些产品的依存度更高,甚至某些药企就守着个“独儿子”品种,品种掉标,企业也就完了。
7、价格风险与药品风险
以价格换取市场思路固然不错,但某些后来者可能会“后发先至”---报低价11个城市的市场都是自己的。这个诱惑是存在的,但客观而言,先进入市场并且经过长期的市场监管、临床实践检验的药物难道就由于不报低价而丢失市场?后来者可能出现的风险如何化解?这不仅仅是公平性问题,也是药品风险问题;
8、带量采购如果按既定的思路能够落地执行的话,有三个意义:
一是体现了以价换量,合同签订了采购量就会完成(但愿如此)。31个品种早已经完成了市场教育,无论是原研药还是仿制药都无需进行过多推广,企业只需要保证药品质量和供应即可,销售职能被淡化、弱化;医药云端工作室2015年提出的“准入+采购+销售”三合一的趋势正成为现实;
二是药品的利润空间已经被压缩殆尽,即便某些药企还想靠带金销售也拿不出多余的费用出来,此举从价格入手倒逼企业改变销售方式,变相保护了企业、医药代表和医务工作者;
三是使得药企,无论是外资还是国内企业,通过4+7带量采购真正思考业务转型。
药品降价是必然的,医改从以前的理论探索、局部明星效应,正一步步走向“技术流治理”阶段。药企策略层面所有的应对之策往往在一系列政策变化之前失效,其根源在于药企的惯性思维犹在,长期以来岁月静好带来潜意识认为这都是天经地义之事。
政策、市场在变,“以不变应万变”、“猜政策”“赌政策”最后会赌的满盘皆输,参与的玩家要清楚谁是真正的庄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