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药械采购联合体扩容,山东、辽宁入局搅动4000亿市场!
日期:2018/10/23
京津冀鲁辽有望形成新的药械采购联合体。
10月11日,2018京津冀鲁辽卫生健康协同发展峰会召开,五省市卫计委共签环渤海卫生健康协同发展合作协议。其中即提到“促进五地药品耗材采购联合体对接,实现价格等信息共享”。
业界认为,以此为契机,京津冀采购联盟将扩容,山东、辽宁,形成5省市采购联盟。
▲ 会议现场图
分析人士指出,有山东、辽宁两大省份与京津冀相互加持,五省市的“砍价”能力都将进一步升级。
目标降价
山东省已在行动
据山东财经网报道,京津冀鲁辽五省市卫计委签订的环渤海卫生看景协同发展合作协议,还涉及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计生区域联动、区域卫生健康信息一体化建设、加强基层卫生合作、带动区域内健康服务业发展。
而价格联动作为药械集中采购的重要规则,对市场的作用尤其大,也尤其受业界关注。
事实上,在签约之前,已有相关方做出了部署。
9月13日,山东省卫计委官网发布新一轮集采要求,其中提到:积极与周边地区药品和医用耗材采购联合体进行信息对接,实现价格信息共享。特别是,在省平台挂网的产品,主要参考京津冀(以北京市为主)采购联盟现行挂网价格作为“议价参考值”。
而此前,山东省依托省内跨区域联合采购等多种措施,其“砍价”实力早已名声在外。2017年第一季度,山东省即实现临床常用药平均价格降幅超过16%,286家城市公立医院药品费用减少13.4亿元;十大类7万个高值耗材的中标价格较实际采购价下降21.51%,其中部分产品单价下降超过5万元。
业界分析,京津冀联盟扩容真正确定前,在京津冀价格信息助力下,山东省已经迎来大“砍价”。
市场变局
京津冀鲁辽五省市联盟初步形成
医用耗材因其自身复杂性,其价格虚高较之药品更为严重,这也是一贯不“唯低价是取”的京津冀采购联盟,在医用耗材上一反常态的原因。
京津冀医用耗材联合采购平台于2017年3月正式上线,六个月后(2017年9月)《京津冀公立医院第一批医用耗材联合采购实施方案》发布,明确采购目录范围涉及6大类医用耗材——心内血管支架类和心脏节律管理类、防粘连类和止血类、人工关节类和吻合器类,分别由三地分别牵头进行采购。
遵循价格联动、公开透明原则,采取招采合一、量价挂钩等措施,坚持“五统一、一集中”——即统一搭建医用耗材联合采购平台、统一组建医用耗材评审专家库、统一遴选医用耗材采购目录、统一规范医用耗材资质审核标准、统一形成医用耗材价格体系,集中组织评审工作,实现“一个平台、信息共享、结果共用”,京津冀联合采购降价效果显著。
2018年6月,京津冀三地公立医院第一批医用高值耗材联合采购工作完成,179家企业申报的32357条产品6月30日起按照“砍价”结果进行采购,按照六大类产品2016年三地历史采购总金额约53亿元测算,预计每年可节约耗材费用8亿元以上,整体降幅达到15%。
据商务部统计,2017年山东医用耗材市场可达83亿元,坐拥全国第三大医用耗材市场;药品市场规模1144亿元,居第六位。联盟扩容后,其价格将影响京津冀市场。
辽宁虽然没有这么大规模的市场份额——医用耗材约7亿元,药品约427亿元。但,因其早已加入陕西、四川、内蒙古等14省市的省际采购联盟,拥有海量药械价格信息。
分析人士指出,五省市的药械市场总规模超4000亿元,加上其议价实力,遵照京津冀联合采购原则,相关市场新一轮降价将更加残酷。
编辑:彭硕 杜晓玲
信息来源:健识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