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一哥”姜广策回首来时路,郁郁满芳华之2019年医药投资策略
日期:2018/10/22
在刚刚过去的6月到8月间,中证医药指数下跌了19.6%,这连续三个月的跌幅仅次于2015年6至8月的医药指数30%的跌幅。
医药龙头恒瑞在今年6月6日创下最高市值3034亿之后随之到8月底便跌到了2400亿,更在后面的九月中最低点跌到了2000亿,仅仅三个多月市值蒸发了1000亿,这么短这么大的跌幅更多的原因只能是企业和医药行业以外的因素,因为企业甚至来不及在三个月时间里发生千亿市值级别的基本面变化。
未来医药行业何去何从,该如何在下一阶段来看医药股投资呢?
对上述问题我想需要回到1978年开始说起,我们这四十年包括医药行业在内所取得的巨大进步都可以从这一年找到某种起点,其中最重要的开始就是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刊登了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文章结尾是这样的:“凡是有超越于实践并自称为绝对的禁区的地方就没有科学,只有蒙昧、唯心主义、文化专制主义”,这仿佛平地一声惊雷震撼了全国人民,几天后邓 小 平对此文的评价是“打破了精神枷锁,使我们的思想来个大解放”。
从此,改革开放拉开了大幕。1978年之前中国的医药行业是没有一个统一的管理部门来进行管理的,且技术水平也很低下,很多药厂的装备无非就是几个大罐几口大锅,其情景在很多药企的厂室展示厅里都可以看到。
当时医药行业中几个重要的细分领域如中药、化学制药、医疗器械和商业等都长期分属原有计划体制下各条块部门管理之下,形成多头管理,这种局面导致产、供、销脱节,已经不能适应实际需要,在1978年以前中西药品供应紧缺的品种长期都在100种以上,药品和器械的质量和生产技术水平严重落后,很多医药细分行业和领域在当时都是一片空白,此种情况下国务院决定成立国家医药管理总局,在1978年7月22日,该局正式成立,自此,中国医药行业才算是有了一个正规的管理部门。
而到了1984年9月20日则是中国医药行业又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通过现代立法程序颁布的药品管理法律,在这之前虽然也有各部位出台有关医药的很多行政法规,但没有一部统一的 上升到国家法律层面的医药管理法规,对当时已经出现的各地乱办药厂,制售假药劣药无法可依束手无策,这部法律的及时出台让中国的药品监管有法可依,依法办事,进入了法制化管理的新时代。
紧跟着在1985年4月16日,成立了新中国第一家国家级的药品评审机构——卫生部药品审评委员会办公室,这就是现在的国家药品审评中心的前身。这个机构的成立代表着中国的药品管理模式朝着科学化、国际化管理的模式迈出了第一步。
在1978年到1988年这十年当中中国医药行业发生的很多事可以用开天辟地来形容,除了上述国家监管层面的新气象以外,市场方面也迎来了一个新时代,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制药企业中国大冢制药有限公司 于1981年2月批准成立,1984年5月17日正式投产,是中国医药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中国医药投资有限公司与日本大冢制药株式会社共同投资设立的,中日双方各占50%股份。公司主营COP品牌大输液,2017年合并销售收入突破13亿元。
这个成绩与国内当今的龙头企业比起来稍有逊色,但其作为中外第一家合资企业在新中国医药工业史上还是占据了一个位置。这十年当中在医药工业中唱主角的还是国企,例如华北制药开发了国内首个盐酸去甲万古霉素和青V钾原料药,作为抗生素中的高端产品,万古霉素的成功意义重大,因为这是人类对抗细菌感染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标志着华北制药在当时的中国医药行业中的技术水平,不愧是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前苏联援建中国156项工程有关医药工业的第一个大型国企,华北制药堪称医药领域的共和国长子,在整个计划经济年代其行业地位无人能比,对比今日的局面令人感慨万千不胜唏嘘。
这十年也是乡镇企业起步和大发展的十年,1986年在河南新乡的刘庄,在村支书史来贺的支持下建设了一座当时全国最大的生产肌苷的制药厂——华星制药厂,当年设计当年投产,该厂的成就得到人民日报的大力宣传,接连两篇报道《史来贺风暴》、《乡土奇葩》让这家乡镇企业瞬间全国闻名。
乡镇企业的出现对于当时中国走向市场经济做出了卓越贡献,也是这十年中最大的改革亮点,用邓 小 平的话来说这是一个令人震惊的惊喜。这个阶段还值得一提的医药行业大事件就是1986年福建晋江假药案,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一起医药行业的恶性事件,其严重程度直接导致时任省委书记项南下台,此后医药行业还有2006年的齐二药、2012年的毒胶囊和今年的长 春 长 生 案,每一次这种案子的爆发都伴随着中国药品监管的升级。
高西庆和王波明于1988年筹建中国股票交易所为改革开放进入第二个十年拉开了序幕,这十年中最重要的事情当然就是1992年的邓小平南巡,以其果断和坚决对僵化思潮给与致命一击,终结了当时喧嚣尘上的姓社姓资争论,可以说挽救了改革开放,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在1992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四大上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从此市场经济全面走向老百姓,不再是前十年遮遮掩掩偷偷摸摸的状态了。
199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为当时的国企职工交易债券和股票提供平台,1991年深圳证交所也正式获批,中国股市一开始就本着为国企服务的任务出场,因此这第二个十年间A股医药板块的主旋律就是各地医药国企纷纷上市,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1993年哈药股份、云南白药,1994年华北制药、上海医药,1996年东北制药、南京医药、东阿阿胶,1997年鲁抗医药、同仁堂、新华制药、太极集团等上市,这批老国企构成了中国A股最初的一批医药板块。
从这批股票的升降沉浮可以总结出很多经验来,其中云南白药和华北制药只相隔一个月时间分别上市,前者从上市以来带给投资者的回报超过150倍,而后者只有5倍不到,他们都是同样的国企体制,差别却如此之大的最大因素就是人,药企当家人的心胸格局、知识结构和企业家精神决定了药企发展的高度,我称之为三识:见识、知识和胆识,评估一个药企的投资价值的基础就是评估该企业掌舵人的三识,这三识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关于这个可以另外写一篇文章,如果我将来写中国医药发展史的话,我想会是一批优秀企业的名字来构成该书的章节,例如冯根生、徐镜人、王明辉、蔡东晨、闫希军、刘革新、孙飘扬(排名不分先后)等等,深入剖析他们的三识,我想会是很有意思的一本书,这是后话暂且放下。
这批老国企里股性最活的是鲁抗医药,但凡有个大小疫情都会被炒一下,某年欧洲人民闹腹泻,鲁抗医药都会来个涨停,我一直认为A股投资者偏低的科学素质但却很发达的想象力是构成A股短期估值水平的重要因素。1988到1998年这第二个十年的最后一年来了一家必须要提的民企复星医药于1998年上市了,不过这十年的主旋律是属于国企的,民营医药企业的大发展还要等到下一个十年。
1998到2008年这第三个十年的开始我们最好是从1998年《公司法》的出台讲起,因为这个法律太重要了,用诺贝儿经济学奖获得者的罗纳德科斯的核心理论来表述就是清晰界定的产权是市场交易的基础,乡镇企业后来的衰落的诸多原因之一就是产权的不清晰。
目前A股里一大批民营医药企业都是从这十年里起步的,恒瑞医药于2000年上市,此后2002年迎来了天士力、康缘药业、亚宝药业,2004年康恩贝、新和成、华兰生物、科华生物,双鹭药业,2008年鱼跃医疗、上海莱士、恩华药业,这批优秀民企构成了目前医药指数的主体,且这个十年开始出现了不同于以往的中药、西药制剂和原料药这三大块的细分领域,开始出现民营的血制品华兰生物、上海莱士,检测试剂企业科华生物,医疗器械鱼跃医疗等,细分领域的出现说明医药行业的技术发展和生产力水平提高了,出现了更多的产品来满足日益扩大的中国患者的需求。这十年里上市了六十多家医药医疗类企业,其中民企数量超过了国企和集体医药企业。
此后医药行业随着改革的推进基本都民营化了,原有国企的体制对于医药这种激烈竞争性的行业实在不能够适应。如果把A股医药板块的国企和民企分开来做医药指数的话,那前者一定远远落后于后者,这是经济规律和人性决定的,人的行为都是围绕着如何激励他来转的,有什么样的激励体制就收获什么样的劳动成果。
进入2009年这改开以来第四个十年是A股医药板块真正大发展的十年,从2009年到现在A股医药板块上市了169家企业,是前面二十年上市药企数量的1.4倍,且基本上是民企为主,覆盖了医药领域的各个细分行业,业态极大的丰富和多样化,真可谓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单单是检测试剂行业就从原有的科华生物、达安基因等寥寥几家扩展到将近20家细分的IVD企业。
这十年的显著特点是行业监管水平和企业的研发生产水平大幅提高,我们的行业监管已经瞄准国际先进水平看齐,企业的硬件装备水平也到达国际水平,如果看过二十多年前中国制药工厂里那些破破烂烂的坛坛罐罐更加会觉得中国医药工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过尽管如此,中国的医药行业仍然是少数还没有走出国门的中国制造业之一,这跟全世界充斥着made inchina的商品很不一样,但我认为这只是个时间问题。
这第四个十年里已经开启了国际化的进程,这里有三个原因:
一是中国企业自身的进步,尤其是龙头企业如恒瑞早早开始了研发布局,目前已经可以向国际药企转让知识产权;
二是中国的资本力量开始强大,也就是咱们中国人的买买买,尤其在最近的两年里中国资本出海并购国外医药类项目的数量和金额创了历史记录,根据目前公布的数据看,近两年中交易金额在10亿美元以上的就有四起,在1亿至10亿间的有33起,总金额加起来超过1千亿美元;
三是中国医药管理部门这几年的大进步,话说一个落后的行业背后必然有一个落后的管理部门,以新药评审为例,在2015年底,CDE的新药注册审评积压了超过2万件的审评请求,一个新药审评的耗时长达七八年甚至十年,让中外药企怨声载道苦不堪言,问题之所以严重就在于在改革前的CDE的人员编制只有200人,根本无法应付中国医药行业的蓬勃发展,成为了阻碍行业科技创新和进步的最大障碍。为此,在2015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改革药品和器械审评制度的办法,把CDE的编制增加到1000人,同时通过聘用外脑让CDE的评审水平向FDA看齐。
这轮CDE的改革力度是前面提到的自CDE于1985年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接着推出了实行药品上市许可人制度,并进一步推进临床试验研究体系等等对于医药创新至关重要的改革。
实际上从产业界来看2012年上市的泰格医药业绩连续高速增长就已经证明中国医药企业的创新活动非常旺盛,这种需求推动了后续的凯莱英、昭衍新药、药石科技、药明康德等为医药创新服务的公司的相继上市,回顾过去四十年中国医药行业的发展,其核心主线就是改革开放大背景之下生产力水平持续提高的过程。
这个过程完美的印证了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在《变化了的世界》中的宣言,他指出:经济和内在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第一,知识和资本正在加速取代体力劳动者,发展中国家所依赖的一个主要优势——劳动力丰富和价格便宜将会逐步丧失;第二,工业生产从基本上属于劳动密集型转向一开始就是知识密集型,譬如在半导体芯片和药品制造中,劳动力的成本分别只占到12%和少于10%;第三,信息和知识为基础的产业正在取代以物质为基础的产业,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中心。
中国医药工业在改开以来四十年的发展让我们终于来到了医药行业这个高科技产业的本质之处,即知识产权,因此,展望未来谁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保持研发优势,靠满足临床刚性需求并且质量过硬的产品掌握住定价权,谁就是未来医药板块最值得投资的企业,在这个过程中为其提供研发服务的CRO企业如药明康德等也将是主流受益者。
回到A股本身,中美贸易战叠加中国宏观经济进入下行周期,依托稳固的国内需求而成长的行业应该是未来投资的重点,显而易见医药行业就是选项之一,只要我们国家能够继续推进改革开放,用张五常在1982年预言中国必将走向市场经济的话来说就是,中国保持开放商品和服务所获得的经济收益能够超过改革可能遇到的阻力,那么以中国人的勤劳和努力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呢?在四十年前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时候难道不是比现在更加困难上一万倍么?到2020年根据IMS的预测中国就将是全球第一大药品消费市场,以中国医药工业现在的技术提升速度,未来国内加上国际市场必将培育出我们自己的医药巨头,此时,正是医药投资的一个新起点。
最后再补充一句,黄仁宇的名著《万历十五年》即1587年是其从明朝200多年中特意选取的一个时间截点,从这个截点展开了一系列论述来说明是如何自万历十五年之后中国封建王朝陷入不可挽救的崩溃,开启了中华民族四百多年的探底,这个过程带给中华民族巨大的苦难一直到1978年,自从中国人解除了意识形态的束缚之后迸发出巨大的生产力和创造力,这个重新向上的过程才刚刚四十年不会因为一时的困难就重回下降通道,因为中国人已经尝到了一点点自由就带来如此巨大进步的滋味,这个民心谁能阻挡?
信息来源:E药经理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