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斩获最新诺奖的癌症免疫治疗到底有多优秀?
日期:2018/10/20
来源:企鹅医典
2018年,癌症带走了全球960万人的生命,克服癌症的恐惧,一直是人类不懈追逐的目标。任何一个对抗癌症的科学进步,都牵动着亿万人的心弦[1]。比如,此前频频报出好消息的两款PD-1抑制剂,6月和7月连续在国内获批。
这一次,又是PD-1相关的癌症免疫治疗,拿下诺贝尔奖刷了屏。
北京时间10月1日下午,瑞典皇家科学院公布了2018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美国免疫学家詹姆斯·艾利森(James Allison)和日本免疫学家本庶佑(Tasuku Honjo)因“通过抑制免疫负调节机制,发现了新的癌症治疗方法”的卓越贡献共享该荣誉。两位免疫学巨匠,开启了CTLA-4和PD-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人类肿瘤的成功应用。
我们先来看一下,什么是肿瘤免疫疗法?
西游降魔之癌症免疫:
01
T细胞与两大受体的恩怨情仇
相传,T细胞其实是人体一种重要的免疫细胞,它就像人体内的“孙悟空”,可以“斩妖除魔”,识别体内的癌细胞,直接将其杀灭。但有时候,T细胞也可能会偶尔无组织无纪律,脑子发热、过于活跃,不分青红皂白地误伤了正常细胞。
所以,免疫系统给T细胞佩戴了两个受体——PD-1和CTLA-4[2]。
以PD-1为例,它就像孙悟空头上戴着的“金箍”,能抑制T细胞活化,以免T细胞在爆发“洪荒之力”时伤及“无辜百姓”(正常细胞),从而维持免疫系统的“和平”。
这“金箍”一旦遇到“紧箍咒”——正常细胞身上的 PD-L1/PD-L2配体,就能抑制T细胞的活化,让它无法施展出自己的法力。
很不幸,这一招也被癌细胞学了过来——它们也在身上高度表达了这些配体,每次遇到T细胞就念“假紧箍咒”,然后光明正大地逃之夭夭。
为了对付这种情况,人们发明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在这类免疫药物里面,有的是“唐僧”,可以念“松箍咒”解除T细胞的束缚(PD-1抑制剂);有的则是“观音大士”,能够攻破肿瘤细胞的“假紧箍咒”(PD-L1/PD-L2抑制剂)。
总之,两种方法都能让T细胞重新满血恢复活力,把妖精们杀个片甲不留,好不痛快!
有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是不是抗癌症的道路上从此一马平川?并没有。
癌症免疫治疗,以PD-1抑制剂的应用机制为例,尽管是为了抗癌而生,仍然是有着许多严格的限制,“警察”也只会“照章抓人”。
02
PD-1抑制剂“抓妖怪”,
念下“松箍咒”一抓一个准
2015 年,顶尖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布了一项研究,首次证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对 dMMR 基因人群有特殊疗效。
研究发现[3-7],PD-1抑制剂对存在错配修复功能缺陷/高频微卫星不稳定(dMMR/MSI-H)的癌症患者“情有独钟”、疗效显著,而对不存在这种缺陷的人,则没有太明显效果。
错配修复功能缺陷(dMMR)是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就是一种基因缺陷。
MMR系统是细胞里的一组特殊蛋白,它们就像飞机的“检修工程队”,专门负责对流水线上的 DNA 复制成品查漏补缺。任何一个或几个基因发生突变或功能缺陷(也就是dMMR),都会导致DNA上装错的“零件”不能被及时纠正,日积月累,就会引起“飞机事故”,即高微卫星不稳定性(MSI-H)。
就好比“妖怪”身上破绽越多,越是容易暴露身份,走伪装的路子行不通,所以更喜欢用“假紧箍咒”困住 T 细胞。
这时候,只要请 PD-1 抑制剂来念一下“松箍咒”,一抓一个准。
因此,2017年,美国FDA先后批准了PD-1抑制剂派姆单抗 (pembrolizumab, Keytruda,传说中的“K药”,中国称帕博利珠单抗)、纳武单抗(nivolumab, Opdivo,传说中的“O药”,中国称纳武利尤单抗)用于错配修复功能缺陷/高频微卫星不稳定 (dMMR/MSI-H)的实体瘤(包括转移性结直肠癌),开启了肿瘤免疫治疗新时代。
这个角度来看,PD-1抑制剂可谓是一种“广谱抗癌药”。也就是说,不管是发生在什么部位的肿瘤,只要存在dMMR/MSI-H缺陷,都可以用PD-1抑制剂进行治疗。
说了这么多PD-1抑制剂,到底什么样的患者可以考虑使用PD-1/PD-L1抑制剂呢?
03
中国上市O药和K药,
“无药可救”的历史变得“OK”!
癌症免疫治疗这些年很是火热,最知名的代言人就是年过九旬的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2015年,他不幸罹患黑色素瘤合并脑转移,在应用手术、放疗和PD-1抑制剂Pembrolizumab(帕博利珠单抗,商品名Keytruda)在内的综合治疗方法后,奇迹康复。
卡特用到的Keytruda就是我们常说的K药,今年7月28日,中国大陆正式批准其用于黑色素瘤治疗;而在此之前的6月15日,另一款PD-1药物Nivolumab(纳武利尤单抗,商品名Opdivo)也在国内正式获批用于非小细胞肺癌二线治疗,俗称O药。
虽然,两款PD-1抑制剂在国内适应症还比较有限,美国FDA则早已用于多种不同类型肿瘤。比如O药已被批准用于黑色素瘤、非小细胞肺癌、膀胱癌、肾癌、头颈鳞状细胞癌、霍奇金淋巴瘤、尿路上皮癌和部分转移性结直肠癌;
而另一款K药虽然经历了一些坎坷也迎来了转折点。2014年9月被FDA批准用于晚期黑色素瘤后,也和O药一样,陆续在非小细胞肺癌、头颈部鳞癌、霍奇金淋巴瘤、尿路上皮瘤以及胃癌等领域颇有斩获。
当然,虽然PD-1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突破令人振奋,却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尤其是副作用也要同样重视,患者一定要在有经验的医生指导下使用,绝不能盲目选择。
癌症免疫家族正在展现出勃勃生机,前途不可限量,而拿下代表科学界皇冠的诺贝尔奖,也许只是一个开始……
借用《侏罗纪公园》里的一句台词:生命总会找到自己的出路。
抗癌路上,人类不断探索和前进。癌细胞很聪明,总能找到人类的破绽趁虚而入,但人类和癌症的斗争一直会持续下去,甚至未来可能亦敌亦友、和谐共存。相信每一次小小癌症治疗的科学新发现和进步,都是人类医学上的跬步,终有一天达到探清癌症的真相。
附1:PD-1时间轴里程
1992年
日本学者本庶佑(此次诺奖获得者之一)首先发现了PD-1,将它命名为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 death-1,PD-1)。
1996年
美国MD安德森癌症中心免疫学家詹姆斯·艾利森(此次诺奖获得者之一)在动物实验中证明,CTLA-4抗体可增强免疫并治疗肿瘤,并率先提出免疫检查点(immune checkpoint)的概念。
2003年
美国耶鲁大学陈列平教授率先将PD-L1抗体引入肿瘤治疗,发现阻断PD-L1能治愈60%的患肿瘤小鼠。
2006 年
首个PD-1 抗体纳武单抗(Nivolumab)开始临床研究,2012年初显成效。I期研究显示,接受过多种治疗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使用纳武单抗仍有17%左右的缓解率。
2015年
纳武单抗经美国FDA 批准,成为首个治疗晚期NSCLC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开创了肺癌免疫治疗的新时代。
2018年
6月15日,百时美施贵宝(BMS)的纳武利尤单抗在我国上市,用于治疗肺癌。7月26日,默沙东公司的帕博利珠单抗在我国上市,用于黑色素瘤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