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标】芜湖模式卷土重来,药企拉横幅抗议
日期:2015/3/26
随着全国医改试点省份安徽省《关于药品带量采购有关事宜的通知》和《关于公布安徽省基本医疗保险药品限价(医保支付参考价)目录的通知》的出台,有关“安徽带量采购走向何处?以何种方式走?”的猜想层出不穷。就在业界陷入一片思考中,安徽各地市却掀起了学习“芜湖模式”的高潮,令业界一片哗然。
其中,尤以安徽当地的企业反应最强烈。据爆料,3月18日-19日,当安徽16地市的卫生局长齐聚合肥,交流芜湖模式带量采购经验时,宿州医药公司与合肥医药产业园等药企在合肥市政府门前拉起了条幅,表达对芜湖模式的“不满”。以下为现场图片:
根据《安徽省公立医疗机构药品耗材带量采购指导意见》(皖卫药[7]号)等文件,安徽省将拟采用“联合体+带量采购+10家商业集中配送”的芜湖模式去推动新一轮医疗改革。虽然目前,安徽已有部分地市(马鞍山、阜阳、安庆、宿州等地)的企业开始或完成申报计划,但从目录整理以及量价评定、配送选择等方面来看,业内对芜湖模式仍存疑惑与抗拒,这或许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该模式执行的难度。
然而,医药观察家报特约观察家耿鸿武对此却认为,执行难度完全取决于政府的决心。“倘若安徽政府在日后的招标采购中坚决执行芜湖模式,此模式势必会得以继续。”
而针对业界所提出的“根据‘10家商业集中配送’的原则,芜湖模式的推行会导致为其他未能被选择的140余家商业配送公司处于不利状态”的言论,耿恒武给出了否定态度。他指出,“10家商业集中配送”并非一个新概念,福建当前就是采取了此配送方式。虽然采用这种方式以后,相对的市场格局和市场布局会发生较大的变化,变相地加剧了流通行业的兼并重组,但从福建等省实践结果来看,该方式并未威胁到其他有实力的商业配送公司的生存,相反则进一步地提高了市场集中度,完全符合国家医改中政策设计的总体目标与要求。
事实上,除明确配送方式外,芜湖模式中所采取的带量采购也得到了安徽药品招标采购办甚至卫计委的一致认可。按相关人士分析的一样,“各地市唯一可以借鉴的就是芜湖模式,任何一种非芜湖模式的方案设计,如果没有参照、论证或尝试,那么在执行过程当中或在以后运行当中,都意味着有失败或存在重大缺陷的风险。所以,参照芜湖模式,设计各市的药品耗材带量采购方案,既是响应并执行上级单位和领导的方针,也是对各市药品耗材带量采购工作的安全保障。”
追根溯源,芜湖模式中带量采购实际上是《安徽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试点方案》(皖政〔2015〕16号)的深化落实,结合该文件,安徽要“全省集中招标,各地带量采购,及时配送到位,实行合同管理,全程严格监督”。通俗点讲,就是各地市在省中标价基础上对药品和耗材开展“带量采购”即二次议价。
“带量采购的执行,对工业企业而言则意味着利润减少。”耿鸿武直言道,安徽在实行带量采购的基础上,要求在4月1号全省施行零差价销售,这势必会把价格作为进一步考虑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工业企业将面临“同一产品,不同地区均执行统一的最低价格”,不再是以前全省一盘齐的局面,失去原有的利润最终改变药企的整体布局。
另外,他还表示,虽然芜湖模式具有他鲜明的特点,如带量采购,集中统一配送商、低价等,遵循了7号文的主体思想内容,但完全推广到全国似乎并不可能,因为芜湖模式只是在符合7号文要求的基础上的一种地方探索和尝试而已。
2008年1月1日,芜湖市成立药管中心,调入8家公立医院106名药剂科人员,负责药品配送。医院成立“药品调配中心”,调配门诊药房、病区药房和药库的药品出入。药管中心按照药品中标价10%加成配送,医院代收药品收入,每月全额划入药管中心,药管中心与药品供应商结款,预返还医院中标价格的8%,余下的2% 作为绩效奖金(合理用药考核)年终不等额拨付给医院。
2011年10月,芜湖推行药品零加成销售,把县级公立医院用药纳入统一配送,同时把药管中心的名称由“医疗机构药品管理中心”改为“药品医用耗材管理中心”,药管中心运营难以为继,市属8家公立医院的药剂科重新划归各医院管理,“芜湖模式”变“以药养医生”为“以药养医院”,宣告“破产”。
芜湖模式的实施分为2个阶段:
2008年-2011年的医药分开和2012年-现在的统一配送。
1、首次试行医药分开。通过药管中心预分配加成和卫生财政部门对医院用药合理绩效考核(TOP10药品和TOP5医生是否合理用药)调配加成返还比例,收支2条线,实现医药分开,变“以药养医生”为“以药和财政补助养医院”。
2、类托管模式,强制降价。药管中心类似于托管药房,通过集中招标强制降价。2008年8月,8家公立医院所需基本药品集中公开招标,最终,两家配送企业和2055种药品中标,与基本限价相比,药品中标价综合降幅达31.4%。
3、通过强制压缩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的价格空间,补偿政府财政支出;减少了基本用药医生回扣金额,医生“大处方”也减少了。
芜湖模式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1、新特药大幅度减少
集中采购强制降价使得新特药减少,表面上使得药品费用减少,但对医疗机构疾病治疗水平的提升实则是一种限制。
2、体系外流通的药物费用增加
只从8家市属医院的收支来看,芜湖模式减少了基本药品的价格,弥补了财政支出不足问题,老百姓在这8家医院看病的费用也有所下降(沿着药管中心流通至医院的目录内药物)。与此同时,滋生了体系外循环的药物使用(各种途径流通至医院、药房和其他医疗机构的目录外药物)。如果公布2008年-2011年芜湖市(人均)药品消费金额或年度医保总支出金额可以看出端倪。
3、大锅饭现象
因为没有匹配地满足医生的生存需求和归属需求,收入一刀切,导致医生大锅饭现象严重。
4、政府过多介入,缺乏市场竞争,自我形成一个封闭体系
信息来源:医药手机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