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闪耀的群星,那些伟大的医学发明
日期:2015/10/28
博士入学第一年的英语课上,老师让同学模拟向外国人介绍五个伟大的中国的医学发明。
如果遇到这么一个题目,你会如何回答?
看似简单的一个问题,医学研究者们没有轻易给出答案,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的王毅翔教授带领团队,开展调查,最后形成论文。我们一起来看看,在医学工作者心目中,地位最高的五大医学发明是哪五大?八卦一下这些医学发明背后的故事?
人物:523 项目团队
时间:1972 年
最近大家都把「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听烦腻了吧。
关于屠老太太与青蒿素研发之间的八卦,最近大家应该研读了很多。大致地就是,屠老太太在一个特殊的年代参与科研,当时的环境对个人知识产权的理解跟现在不同,根本无法发表论文、发了也不许署名。
所以尽管我们心里都清楚,屠老太太的成就也被诺贝尔认可,但是关于她在发现青蒿素的贡献上,一直在科学界有着历久不衰的讨论。
人物:张亭栋及其同事 / 王振义及其同事
时间:20 世纪 70 年代 / 1988 年
故事二和三是要合起来讲的。
1985 年,上海血液病研究所王振义教授在国际上率先应用全反式维甲酸(ATRA)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APL)患者取得成功,80% 以上患者可以完全缓解,在临床上极大地提高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病人的完全缓解率和长期生存率。
说到王教授,就不能不提他门下的得意弟子陈竺及其夫人陈赛娟。陈竺最为人所知的身份,应该是卫生部部长。
而事实上,1953 年出生的陈竺,父母都是著名当时的内分泌专家,中学毕业后,陈竺做过知青,当过「赤脚医生」,上过卫校,从未放弃过学医的理想。
1978 年 10 月,高校恢复研究生招生考试,陈竺以血液学专业第一的好成绩被录取,师从著名的血液病学专家王振义。
当时入学的人里,只有两位,那位第二名的秀丽姑娘,陈赛娟,除了跟他成为了同门以外,他们在日后的生活里相知相倚,并最后结为连理。
1986 前后,陈竺和夫人在巴黎共同攻读博士期间,两人合作发表了 6 篇论文,在白血病分子生物学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成果。也就是在这个阶段,两人协助王振义教授,共同完成再生障碍性贫血治疗方法上的突破,取得了重大成就。
但使用全反式维甲酸的效果不持续,患者在短期内容易复发。陈竺夫妇继续在白血病治疗的领域上深入研究。
哈尔滨医科大学张亭栋教授等应用三氧化二砷治疗对白血病患者取得疗效。
陈竺夫妇在此基础上,利用三氧化二砷治疗全反式维甲酸耐药复发的再障患者患者,并发现砷剂诱导白血病细胞分化和凋亡的双重药理学机制。他们经过进一步临床实践证明全反式维甲酸和三氧化二砷联合应用,可以使约 90% 的再障患者达到 5 年无病生存,且未见明显长期毒性作用。
至此,再生障碍性贫血成为第一种基本可以被治愈的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
人物:陈中伟及其同事
时间:1963 年
2004 年 3 月 23 日早晨 8 点 30 分,上海的早晨,依然冷冽。北京西路江宁路口的一幢大楼的 7 层高楼附近,周围居民被一声巨响惊动,当天早上还要出诊的陈中伟院士,躺倒在冷冰冰的街道,他的患者,再也无法等到这位名医的救治了。
时年已届 75 高龄的陈中伟院士,是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教授,被国际医学界称为「世界断肢再植之父」。
1963 年,陈中伟院士和同事在上海第六人民医院为被完全切断右手的工人王存柏成功实施了世界首例断手再植术。这一手术惊动了全世界,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亦因此接见了他们。
对于陈院士的成就,大家是交口称赞的。陈院士一生共主持发明了 6 项断指再植技术,他所提出的「断肢再植功能恢复标准」,被国际显微重建外科学术界公认为「陈氏标准」。「世界断肢再植之父」之名当之无愧。
但陈院士之死,却非常离奇。据警方现场勘查显示,陈院士是从窗户坠落,导致意外死亡的。警方在院士的房间发现了他的手机、钥匙等物品,而在门外的走廊却发现他的皮包放在地上。除此以外,房间窗户的外侧竟有陈院士的的指纹。
由此推断,陈教授当天 8 点 30 分左右从家中出门后,可能发现钥匙、手机忘在房间里,于是想从外面的窗户翻入,不慎跌落。
一些回忆录上描述,陈院士自小就是很「皮」的孩子,这种性格也一直引导他在医学研究上进行大胆的创新。唉,75 岁的老人家,也只有自小很「皮」,才敢如此出格翻窗开门吧。
人物:伍连德
时间:1910 年
流行病学入门就有一课关于伍连德的。
如果说 2003 年非典以后,让「流行病学」或「公共卫生」这样的学科名词走入公众视野的话,其实最早走入世人视野的中国流行病学现场处置的典范是 1910 年发生在东北的那场鼠疫。
时间晚于欧洲那场全人类震惊的「黑色病」疫情已经过去了数百年了。
1910 年,中国东北,一场严重的鼠疫席卷了整个黑土地,最终死亡 6 万余人,感染者不计其数,一些小村落,死亡人数超过总人数的 1/4。
当时东北地区甚至没有像样的西医医院,医生数量不足百人。横尸遍野,疫水横行。
口罩手套很少人使用,对于当时文盲率接近 100% 的中国人来说,「传染」「隔离」实在是很难理解。当时的鼠疫根本无药可治。
这个时候,一个年轻人,带着自己学生,以及两位东北医生,乘坐着四轮马车,前往这个「人间地狱」。
城内到处都有人接耳议论,人们谈论着高烧、咳血和突然的死亡,谈论着路旁和旷野被人遗弃的尸体,还有不请自来的穿着制服的碧眼金发的怪人,在那里调查这些死者的病因。
这个年轻人抵埗后,秘密解剖了一个嫁给中国人的日本女客栈主人的尸体,从她的身体里发现了鼠疫杆菌。
后来,他又请来道台大人、章大人、警务长等被请来在显微镜下观看,让这些缺少近代医学和科学知识的外行理解导致神秘死亡的原因。经过重重阻挠,他最终确定这是「肺鼠疫」。
在他积极推动下,病人送往鼠疫医院,接触者被隔离,所有人佩戴加厚的口罩,调动军队封城,切断交通,以及焚烧尸体。整个防疫局势被扭转了。
后世以年轻人的名字命名这个口罩——「伍连德口罩」。
伍连德,这个救东北于水火的年轻人,祖籍广东台山,1879 年 3 月 10 日出生于英属海峡殖民地槟榔屿。17 岁获得女王奖学金赴英国读书,是第一位获得剑桥大学医学博士学位的华人。这位传奇式的人物,值得中国人铭记。
流行病学大牛苏德隆在自然灾害年间,做过一件很惊为天人的创举,本可救百万群众于水火,想要知道是什么?回复「苏德隆」看看吧。
信息来源:丁香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