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看“新都经验”
日期:2015/9/17
成都商报作者:肖刚
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深化合作办医、法人治理结构建设试点、县乡中医药一体化、医务社工试点……昨日,全国首届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研讨会在新都闭幕,医改“新都经验”受到与会领导、业界专家和同行关注。近年来,新都区大胆尝试,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一系列创新、探索和实践全面推进,“新都经验”为10月底前即将在全国推开的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提供可资借鉴的范例。
新都区人民医院深化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合作办医,国家卫计委直属医院首次与区县级政府建立深化合作战略关系,华西优质资源下沉,在区域协同中共享,华西医院首次与区县级政府建立 深化合作战略关系,首次与区县级医院建立紧密合作战略关系,首次选派业务与运营骨干进驻县级医院管理层,首次选派知名专家担任区县级医院名誉主任、首席专家、客座教授。“城北华西”为包括新都在内的城北群众带来就医实惠和便利。
新都区第二人民医院“法人治理”结构建设试点工作得到了中央编办、国家卫计委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全国多地考察团前来参观学习。
新 都区中医医院通过帮扶式体系建设把托管医院与被托管医院组成了一个有机联动整体,实现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且多方从中受益。政府为百姓提供了更方便、更 规范、更有效的中医医疗、康复、预防、保健服务,托管医院宣传了品牌、拓展了平台、增加了长远收益,被托管医院提高了医疗技术、管理水平、中医药人员得到了发展。
新都医改全面推进,最终受益的,是包括新都区在内的成都城北的广大群众。通过破除“以药补医”等一系列改革,新都四家公立医院 药费让利于民7000多万。通过大胆创新和有益尝试,新都区形成具有“新都特色”的“两纵深 、四联合”区域医联体构架,以新都区人民医院、新都区中医医院、新都区第二人民医院、新都区第三人民医院为“龙头”,以建立区域临床医学影像阅片中心为突破点,依托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引进第三方专业团队,构建覆盖全区范围的区域医疗联合体。
成果初显、道路弥艰。新都区卫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在巩固前期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成果的基础上,政府在制度设计、要素保障层面,将进一步完善和制定改革配套政策和措施,加大改革力度,着力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让新都群众享受更多的医改红利。
医改·民生数字
5195万元
破除“以药补医”改革,新都四家区级公立医院全面取消药品加成让利于民5195万元
实施药品“量价挂钩、带量采购”让利于民2136.9万元
100.97%
与川大华西医院深化合作提升实力,今年1-6月,区人民医院收治危重病人较去年同期增加100.97%
126.9元
2014年新都二医院门诊患者次均费用126.9元,住院患者次均费用5238.2元,均低于全市县级公立医院平均
医改·专家声音
张春生 国家卫计委政策法规司司长
新都医改有“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区政府落实医改责任走在全国前列,委管医院华西医院深度参与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走在全国前列,新都卫生综合改革走在全国前列,新都区人民医院综合改革走在全国前列。
邓海华 健康报社党委书记、社长
一直关注新都医改,正是由于新都的大胆创新和实践,为全国医改提供了改革范例,全国首届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研讨会才会放在新都,吸引全国同行实地考察学习,这是医改领域对“新都经验”最好的肯定。
赵琨 国家卫计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卫生政策与技术评估研究室主任
“新都经验”为即将在全国推开的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提供可资借鉴的范例,尤其是在县乡中医药一体化上,通过帮扶体系建设把托管医院与被托管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带动基层中医药服务水平的整体提升。
彭杰 四川省卫计委医政处副巡视员
新都区因地制宜,形成了颇具“新都特色”县级公立医院改革之路,尤其体现在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深化合作办医、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建设试点和县乡中医药一体化管理试点上,为改革提供了更多可参考的样本。
医改·新都样本
掀开天花板 打破体制束缚
法人治理 新都二医院的自主管理
构 建理事会、管理层、监事会为组成的法人治理决策、执行、监督机构;探索“基本编制+备案编制”制度……从2012年8月开始至今,新都区第二人民医院(以 下简称“二医院”)法人治理结构建设已届三年,专业人才梯队已经形成,医院对外拓展和内部管理更为自主,更为重要的是,区域内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情况得到了缓解。
权力下放
三权鼎立构建医院新的治理平台
李雪是新都二医院的工会主席,从2012年8月开始,她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医院监事会监事长。
二医院自2012年8月正式启动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建设改革,构建起了理事会、管理层、监事会为组成的法人治理决策、执行、监督机构。理事会是医院的决策机构,管理层是理事会决议的执行机构,监事会是医院的监督机构,对管理层履职情况进行全面监督。
二 医院院长刘旭东告诉记者,法人治理结构是决策层、执行层、监督层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权力和利益分配与制衡关系的制度安排,保障了医院决策民主、科学,运行 规范、可控、监督实时、有效。新的治理结构为政府权力下放搭建了平台,医院在业务拓展和内部管理上拥有了更多自主决策权。
人才引进
从身份管理到岗位管理
如果说新的治理结构的建立,是在为二医院“筑巢”,那接下来的事情就是“引凤”,尤其是医院紧缺的专业技术人才。新都区委编办创新性探索建立了“基本编制+备案编制”制度,重新核定医院编制480名(其中基本编制380名、备案编制100名)。
刘增宾是二医院放射科的医生,2013年1月入职,就属于“备案编制”人员。备案编制人员与医院签订劳动用工合同,实行同工同酬,并在医院文化上消弭基本编制和备案编制的差异。
备案编制较好地解决了医院用人机制不活、编制有限的问题,增强了医院用人自主权。在院长刘旭东看来,备案编制的实施背后,是医院对人才的渴求和珍视。执行备 案编制后,医院重新核定了岗位数,高级职称增加13个、中级职称增加52个,编制的增加打通了职务晋升的通道,将身份管理变为岗位管理,极大地调动了医务工作者的积极性。
晋升的天花板被掀开,编制的束缚被打破。2014年,刘增宾经过努力通过副高职称考试,目前正在接受副高任职资格评审,而这在改革之前都是无法想象的事情。
更 多利好为改革朝深水区行进保驾护航。新都区委、区政府出台了《关于引进和壮大卫生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意见》,制定一系列激励措施引进中高端和成熟型人才。 此外,经上级相关部门审批同意,二院争取了赴医学院校点招应届本科毕业生的政策,使医院临床医师紧缺的状况得到一定缓解。
精细管理
病人门诊住院次均费用低于全市平均
改 革试点以来,新都财政加大了对医院的投入,逐步落实政府对公立医疗机构的投入责任。备案编制人员基本工资由财政按50%比例拨付,改变了以前自主聘用人员人力成本由医院全额承担的状况。同时,政府加大了对医院设施设备投入,780万元用于设施设备购买更新及信息系统建设,并投入专项资金,用于医院迁建的拆 迁补偿。
改革的终极目标,是群众受益。2014年,二医院门急诊人次较2012年同期上升10.65%,住院人次上升12.33%,手术完成台次上升34.77%,患者满意度上升0.89%。但与此同时,医院门诊、住院患者次均费用都低于成都市县级公立医院平均水平。
这一“高”一“低”,一“升”一“降”的背后,是群众看病更易,费用更低,而这体现的正是新都区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智慧和魄力。
信息来源:医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