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产生国内首个跨医院多学科会诊平台
日期:2015/8/21
8月20日,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宣布,聚焦疾病为结直肠肿瘤的一个跨医院的多学科会诊平台在上海产生。
上海国际医学中心(SIMC)今天宣布,一个跨医院的多学科(MDT)会诊平台出现在上海,专家们首个聚焦的疾病为结直肠肿瘤。这也是国内首个跨多个医院多个学科的综合会诊平台项目。今后,结直肠肿瘤疑难患者一站式获得各大医院专家的综合会诊的愿望成为现实。
首个跨医院多学科诊疗平台落户SIMC
在上海国际医学中心诞生的首个跨医院多学科会诊项目称为结直肠肿瘤多学科综合会诊平台。上海国际医学中心营运院长余志庆介绍,目前,这一项目平台吸引了来自上海市肿瘤医院、长海医院、瑞金医院、仁济医院、龙华医院等三甲医院相关学科的30多位业界专家。“这些医学专家都是在结直肠肿瘤诊疗相关领域内的知名专家,每个人都在自身的领域高度专业化。专家们参与到这个综合会诊平台中,一方面希望切实通过跨医院的通力合作,真正为疑难杂症的患者制定最优化的治疗方案;另一方面,也希望在跨学科的碰撞中,专家们能达成更好的默契和发展。”余志庆说。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肠外科主任、大肠癌多学科治疗组首席专家、中国临床肿瘤协作中心继续教育委员会主任蔡三军教授介绍说,多学科诊疗,起源在上世纪90年代。在此之前,大肠癌的治疗主要由外科主打,没有别的学科介入。上个世纪90年代后,放、化疗证明了在结直肠癌中的价值,肠癌肝转移、肺转移需要肝外科、肺外科积极参与治疗。与此同时,在医学诊断领域,影像、内镜等学科能够更为精确地提供肿瘤的位置、大小和分期。这使得大肠癌正确诊疗方案的确定,牵涉到越来越多的科室。于是,多学科诊疗应运而生。他表示,多学科诊疗的意义是,充分发挥不同学科的优势,在诊断病人中,给出最好的诊断和治疗计划。
一站式诊疗专家围着病人转
“以往,疑难杂症的患者常辗转于各个科室之间,重复排队、重复等待,疲惫不堪。复杂疾病往往同步合并其他问题,每个科室的医生只能从自己擅长的领域给出病人意见,各个科室往往是‘铁路警察,各管一段’。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病人最终获得的治疗效果往往大打折扣。”长海医院肛肠外科主任张卫教授说,多学科诊疗的病人,是专家们共同的病人,“跨医院多学科诊疗平台建立后,在医院和科室之间转的不再是患者,而是我们医生。”
结肠癌成为发病率第二的恶性肿瘤
上海市肿瘤流行病学报告显示:自1991年起,结肠癌的发病率超过直肠肿瘤,并且差距正在逐步的扩大,2011年结肠癌发病已占大肠癌症的59.6%(上海疾控中心2013上海市恶性肿瘤报告)。2011年的调查发现,结肠癌在男性和女性中恶性肿瘤发病率中均位列第二。上海国际医学中心透露,SIMC结直肠肿瘤MDT团队将在21日免费义诊20名患者,并从中筛选出5名疑难病例,请全市专家联合会诊。第一次全市专家联合会诊为公益项目,名额限5人,免挂号费。
瑞金医院肿瘤科副主任、上海消化外科研究所研究员张俊介绍,目前,英国法律强制肿瘤类疾病必须经过多学科讨论。国外有对比数据表明,多学科诊疗与传统诊疗相比,优势明显。“不过,我国由于病人发病人数太多,所有的病人都经过多学科综合诊疗尚不现实。因此现阶段,多学科综合诊疗的主要面向疑难杂症患者和有意愿的患者,每周开放的病人数不宜过多。”
信息来源:朗信医药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