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家在横溪镇横溪村的老何慢性支气管炎又犯了,他让女儿陪着去横溪中心卫生院看病,正好鄞州人民医院呼吸科专家傅中明在坐诊,检查后认为需要住院几天。
老何马上让女儿回家收拾简单的住院用品,很快就办理了住院手续。没几天,在呼吸科医生护士的悉心照顾下,老何病愈出院。“主治医生都是从鄞州人民医院过来的,服务项目收费及医保支付待遇按照卫生院的标准执行,不用我大老远地跑到市区,方便多了,也便宜多了。”老何说。
外科、内科、小儿科、泌尿科、神经内科、呼吸科,鄞州人民医院派出了30名副主任以上的医师团队在基层医联体机构内开展诊疗服务。这也意味着,医保参保人员不仅在家门口就能看上专家,而且可以享受到更优厚的基层医院报销。
“其实,不是市民不想来社区医院,只是社区医院的药比大医院少,很多药物只有三甲、三乙医院才能开。”居民陈先生的说法道出了很多基层医院“缺医少药”的困境。因此,鄞州在区域“医联体”的试点中,将大医院的药品目录与基层医院的药品目录进行衔接,如133种慢性病药物目录中就匹配了108种。
石碶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李斌,工作6年来基本没有接触过高精尖手术。今年,人称“小李飞刀”的鄞州人民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医师李定耀每周二到该院开设专家门诊,让李斌和一群外科医生得遇名师。疑问找导师随时解决,放弃休息天也要上班学技术,年轻医生们带着多年沉积下来的问题学习,业务能力进步飞快。
“医联体”专家与石碶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研讨业务
“基层医疗机构要担负起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功能,全科医师队伍素质提升是关键。”石碶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金春俭说。大医院对基层医院的帮扶,将推动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的提升。
“以前只会看常见病,现在疑难一点的也不怕了,老师有许多案例供我借鉴。”内科医生许静刚今年春节后拜鄞州人民医院的王春明医生为师,业务能力进步有目共睹。对他来说,师傅领进门胜过过去自我摸索许多年。而“医联体”内的LIS系统、TDS系统、远程心电会诊系统联网运作,实现了影像、心电、检验检查等实时联网,让每个基层医生,都拥有了鄞医的专家团队后援,工作起来更得心应手。
“医联体”成立以来,仅石碶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科病房出院人次就上升了10%,外科出院人次上升了33%,出现了“一床难求”的境地,这是医院此前10年来从没有发生过的盛况。该院正在新建的浙江省最大的社区卫生院,占地面积30亩、建筑面积3.9万平方米、病床数量达到300张,将于2016年10月落成,未来将上二级乙等医院,这就要求基层医生的业务能力,在“医联体”的深厚土壤中快速提高起来。
如今,我区已有75%以上的群众在基层医院就医,远超全省平均水平。“‘医联体’专家实在太忙,真正的分级诊疗还没有做起来。”无论是李定耀还是郑刚,或是傅中明,这些“医联体”专家想要实现真正减负,依然并不容易。郑刚说,他在鄞州人民医院的专家门诊中,40%依然是普通病例,这些本应该留在基层医院解决的病人,还是喜欢上大医院。而一些真正需要找专家看病的病人,仍然会因挂不上专家号而犯愁。